一、圆雕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从前、后、左、右、上、中、下等各个方位雕刻物体的方法。所雕作品逼真如实物,特别富有立体感。
寿山石的圆雕始于南北朝,近年在福州地区不断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殉葬品“人兽俑”等,便是最原始的寿山石圆雕作品。之后寿山石雕仍以圆雕为最主要方法,特别是清代,长盛不衰,清初的许多寿山石雕刻大师都是圆雕大师,如杨玉璇有《僧人卧像》、周尚均有《弥勒》、魏开通有《伏虎罗汉》,这些圆雕杰作举世闻名,至今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
因为圆雕最近于实物的主体,所以圆雕所要选择“石材”,都应该有如按实物比例的厚度。然后按比例“打坯”。圆雕是很讲究“打坯”的,特别是大型的圆雕作品,甚至要离开寿山石材,在泥土上“打坯”,完成并修订“泥稿”后,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选择石材的厚度是保证雕品有如实物的先决条件,然后在选好的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保证雕品的各个部件既能按实物的比例,更能比实物传神。圆雕要特别注意的是各个方位统一、和谐和融合。比如说雕人物,前方位雕的人物头部是男人,后方位就也应该是男人,而且大小要一致。再比如说前方位的衣着是长衫,后方位的衣着就不能是短袖,而且衣摺、流线等都应该和谐、融合。
圆雕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因为前方位是最主体的方位。主体成功了,作品就成功了一半;主体要是雕不好,雕好其他部位也就没有价值。
古代的圆雕多以单件实物为对象,如仙、佛、猪、羊、马等小雕件放在案头把玩;也可以作为小雕件,当扇坠、链坠等装饰物。近代创造了以人物、山水等相结合的大型“立体雕”。《长征组雕》、《闽西组雕》以及郭功森的《武夷风光》、林亨云的《海底世界》等都是成功的大圆雕作品,宜于在大厅里摆设。
二、钮雕
钮雕是专指印章上部印钮的雕刻,起装饰印章作用。其雕法居于“圆雕”的范畴,有其丰富的立体感。但它另有特点:1.物像小。限于印章的规模,一般都在10立方厘米以下。2.不表现物像的下方。这是与“圆雕”最大的异点。“圆雕”从各个方位表现物像,而钮雕就差“下方位”。“下方位”被印章的方柱所替代。3.钮雕的内容多以动物最主,特别是古代的动物,显得古雅不凡,如:螭、狮、龙、凤、虎、辟邪、饕餮、麒麟、驼、鳌、龟、熊、蝙蝠等。因此称“兽钮”,石雕口诀说:“啼狮,笑凤,落颏龙。”所刻的古狮脸要瞪圆眼,咧大嘴,仿佛在啼吼,始能表现其威严。所刻的凤应该表现柔和温顺的性格,笑容满面,象征吉祥和美好。所刻的龙,口要张得特别大,似乎落了下颏,始能表现其张牙舞爪的凶猛。近代钮雕内容扩大至花果人物,更见得丰富多彩。
寿山石的浮雕是指在石面凸起物像的一种雕刻技法,它与圆雕最大不同的主要是只从前面的方位(或兼顾到左、右方位)表现物像的“半立体感”。后面的方位或贴在石壁上,或根据石料层情况,简略雕刻。要凸起物像,自然要铲去非物像的部分。如果铲去非物像部分的深度浅薄,那凸起的物像也浅,称“浅浮雕”;反之则称“高浮雕”。“高浮雕”就十分接近“圆雕”.历史上浮雕是继圆雕之后出现的一种装饰性的雕刻技法,多刻于石壁或木柱的表面,如刻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的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佛龛的石楣上。寿山石的浮雕始于明、清时期的寿山石砚四周和印章的方柱四面。清干隆时的寿山石巨玺方柱四面就有福州名雕师周尚均雕刻的浮雕博古和夔龙图案。近代福州寿山石浮雕高手林寿堪、王雷霆等雕有《天堑变通途》、《山村新貌》等,也是用高浮雕或浅浮雕的技法,名闻遐迩。浮雕最好选择色层分明的薄形石料,利用外层石色雕刻景物,以里层石色作为衬底,形成自然套色。若将里层石色再刻薄意衬景,更加精妙。其制作过程:通过相石,分析石色的分布情况及色层深度,然后确定作品的题材和构图。设计画面要有中国绘画的风格。景物的层次重叠应视色层之深浅而定。构图宜丰满,衬底出露面积不可过大或过于集中。设计定稿后,以尖刀顺着景物的轮廓“线勒”一遍,再用平口手凿或卡凿削除画面空间部分,谓之“刮底”。待达到预定深度或里层石色显露后,再进行刻制。刻制景物主要使用手凿和小型钻具,在高起的景物层上雕刻出画面的层次,力求使所表现的物像在结构上富有立体感,最后再用修光刀具进行“修饰”。而薄意雕刻是指比浅浮雕更要“浅”的一种寿山石雕法,因雕刻层薄,而且富有画意,所以称“薄意”。它比浮雕更有画意,又比图画更富有“雕”的立体感。因此说它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问的独特艺术,此法始创于清朝初年的周尚均。周尚均先是在印台四周刻浅浮雕锦褥纹和环边不断纹或其他图案,开创了薄意艺术的先河。以后有潘玉茂继承其遗法,直到清朝末年,西门林清卿专攻薄意艺术。成为特别有成就的薄意雕法大师,被称为“西门清”,誉满榕城。 继林清卿之后,有王炎铨、王雷霆、江依霖、林文举等人,组成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西门薄意”派。此派主要的作品,有林清卿的《柳鹅》、《秋山行旅》,王炎铨的《夜游赤壁》,王雷霆的《寒江垂钓》,林文举的《大观园》等。东门派艺人也学习“薄意”雕艺,如林友琛、林寿堪、郭懋介等人,别具风格。于是“薄意”雕法得到更大的发展,甚至是为全国之一帜。钮雕的历史始于周代,其时简单,浑朴,甚至只钻一个孔,称“印鼻子”,用来穿绳系结,便于携带。以后文人和雕刻师把“印鼻子”改造成“钮”。古代的印章属达官贵族专用,按级别分玉玺、金印、银印、铜印;所刻的印钮也按级别有所不同。如皇帝用的玉玺,螭虎钮,皇后用的金玺,也是螭虎钮,诸侯王公用的金玺,驼钮,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左右将军用的金印,龟钮,食二千石的官用银印,龟钮,食二百石以上的官用铜印,象钮。古代印章多为金属所制,雕钮不容易。据考,石印的历史始于秦汉,如五六十年代在湖南长沙一带就出土有40余枚西汉滑石印,多鼻钮、台钮、桥钮及龟钮,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但元代王冕以花乳石作印章石后,文人雅士才开始用石印,更重视石钮的艺术。明代思想家李贽就有两枚印章,刻有单狮钮。现代印章刻钮之风尤甚。凡较优质的寿山石章,几乎每章必刻钮。刻钮之后就特别有欣赏和收藏价值。
印钮与印石的交界面为印台。印台有平台和自然台。有雕边和没有雕边之分。平台一定要把台铲平。所谓“边”,即在台下印石面的上方
四周。常见雕边花纹有断纹、双不断纹、龙形纹、水波纹等10余种。在技术上要求线条直,地底平。自然台就是自然形,把钮头刻在上面。有的钮头之外,再在石的四面作围堵,雕镂龙凤图形。
另有一种平头钮,刻的是图案,称“博古钮”,其图案大多是古代爬虫类的变形。
三、镂雕、链雕
镂雕和链雕是圆雕中的部分绝技雕法。镂雕也称镂空,它是把石材中没有表现物像的部分掏去,但要在石材中保留原石材能表现物像的部分。如古代雕龙,在掏空龙口腔的同时,要保留口腔里的一颗“珠”。这颗“珠”,是原材料的一个部分,雕刻者用细刀,小心翼翼地通过小
小的“龙嘴”,往里面凿,凿出一颗“珠”来。这颗“珠”剥离原石材使它滚动自如,但却要比“龙嘴”大,不至于滚出“龙嘴”,1955年福州寿山石雕名艺人陈敬祥创作的《求偶鸡》也是寿山石镂雕的典型作品。他用一块寿山石材雕了一个鸡笼,然后通过鸡笼小小的空格,伸刀到笼里去,利用原石又雕了一只鸡,栩栩如生,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所收藏。以后福州寿山石雕艺人多学习陈敬祥的《求偶鸡》镂雕法,成为寿山石艺的象征。
施行镂空雕刻的石料,必须质细性纯,尤其是镂空的部分,更不应有裂纹和高密度的砂隔,不然容易造成断裂。“镂空”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还需要特制长臂凿、扒剔刀、铲底刀、勾型刀,以及小锯刺等专用刀具。
“镂空”常与圆雕或其他技法相结合,成为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镂刻内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只有依靠扩大人刀方向的办法来弥补操作上的困难,故镂空景物的设计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来说,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镂刻就愈易,效果也愈佳。
镂空雕刻的顺序是“先外后内”,应待外层景物及其他衬景的打坯,凿坯工序全部结束之后,才行镂空。以鸟笼为例,雕刻步骤如下:
1.刻制外部景物及鸟笼外形。
2.用毛笔画出鸟笼的各部位结构,并标出鸟笼内禽鸟和景物的位置、动态。
3.选用适当规格的钻具,从各个角度向里层钻孔,再用长臂凿串通,削除里层多余石料。每刀削除的石层都应小于镂空孔,才便于清除。逐步凿出里层禽鸟、景物的初坯。
4.用扒剔刀、铲底刀以及小锯刺等专用刀具从格孔伸入笼内,精细修饰内部景物,力求清晰。操作时要特别小心,宜用竖刀,向纵深使劲,谨防刀柄挡伤外景。在内景全部完工后,再进行外景的修光。
链雕是用一块石材镂空雕刻一整条活动石链的雕法。该法始于玉雕。石质不比玉质坚韧,故雕石链就更难,稍有不慎,就链断石毁。据载
清朝初年,寿山石雕已开始应用链条技法装饰印钮。乾隆皇帝的“三链章”便是例子。“三链章”为整块寿山田黄石雕成,有3条活动的石链,连接3颗印章。石链一环扣着一环,每一环皆活动自如,巧夺天工。今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近代表现技法日趋完备,有时在一件作品中,链环多达数百圈,环径小则与黄豆相近,令人惊叹。如林廷良的《九宝连环章》。
凡制作链条的石料,必须经过严格挑选、鉴定,应是细腻而性坚,质纯而格少。在相石构思时,首先要安排好链条的位置,使链条巧妙避过裂纹与砂格。在雕刻时,链条可与其他景物同时打坯,但不要急于穿孔脱环。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后,再慢慢进行脱环。
脱环是一项非常细微、难度极高的工作,先用小型钻具顺着每环的内廓并排钻孔,每孔之间略留距离,然后再用特制的小链刀或针钻,顺
序脱环。为防止已脱链环破损,每一环,最好即用“可回性打样膏”加以固定,待整条链环刻成后,将胶合部分用温水泡浸脱落。
四、浮雕
浮雕是在石面凸起物像的一种雕刻技法,它与圆雕最大不同的主要是只从前面的方位(或兼顾到左、右方位)表现物像的“半立体感”。后面的方位或贴在石壁上,或根据石料层情况,简略雕刻。要凸起物像,自然要铲去非物像的部分。如果铲去非物像部分的深度浅薄,那凸起的物像也浅,称“浅浮雕”;反之则称“高浮雕”。“高浮雕”就十分接近“圆雕”。
历史上浮雕是继圆雕之后出现的一种装饰性的雕刻技法,多刻于石壁或木柱的表面,如刻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的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佛龛的石楣上。寿山石的浮雕始于明、清时期的寿山石砚四周和印章的方柱四面。清乾隆时的寿山石巨玺方柱四面就有福州名雕师周尚均雕刻的浮雕博古和夔龙图案。近代福州寿山石浮雕高手林寿堪、王雷霆等雕有《天堑变通途》、《山村新貌》等,也是用高浮雕或浅浮雕的技法,名闻遐迩。
浮雕最好选择色层分明的薄形石料,利用外层石色雕刻景物,以里层石色作为衬底,形成自然套色。若将里层石色再刻薄意衬景,更加精妙。其制作过程:通过相石,分析石色的分布情况及色层深度,然后确定作品的题材和构图。设计画面要有中国绘画的风格。景物的层次重叠
应视色层之深浅而定。构图宜丰满,衬底出露面积不可过大或过于集中。
设计定稿后,以尖刀顺着景物的轮廓“线勒”一遍,再用平口手凿或卡凿削除画面空间部分,谓之“刮底”。待达到预定深度或里层石色
显露后,再进行刻制。刻制景物主要使用手凿和小型钻具,在高起的景物层上雕刻出画面的层次,力求使所表现的物像在结构上富有立体感,最后再用修光刀具进行“修饰”。
五、薄意
薄意是比浅浮雕更要“浅”的一种寿山石雕法,因雕刻层薄,而且富有画意,所以称“薄意”。它比浮雕更有画意,又比图画更富有“雕”的立体感。因此说它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此法始创于清朝初年的周尚均。周尚均先是在印台四周刻浅浮雕锦褥纹和环边不断纹或其他图案,开创了薄意艺术的先河。以后有潘玉茂继承其遗法,直到清朝末年,西门林清卿专攻薄意艺术,成为特别有成就的薄意雕法大师,被称为“西门清”,誉满榕城。
继林清卿之后,有王炎铨、王雷霆、江依霖、林文举等人,组成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西门薄意”派。此派主要的作品,有林清卿的《柳鹅》、《秋山行旅》,王炎铨的《夜游赤壁》,王雷霆的《寒江垂钓》,林文举的《大观园》等。东门派艺人也学习“薄意”雕艺,如林友琛、林寿堪、郭懋介等人,别具风格。于是“薄意”雕法得到更大的发展,甚至是为全国之一帜。薄意是寿山石刻的专用艺术。特别是像田黄石之类的原石珍品,有“易金三倍”之说,其价值以锱铢计,因此不忍其石屑损失,《寿山石
刻史话》说:“能够多留一点原石的本质,空白多,加工的地位省一点,也可以突出寿山石本质的文采。”
薄意因为刻浅如画,所以也称“刀画”,即在石材上以刀代笔作画。金石家潘主兰说:“薄意者技在薄,而艺在意。言其薄,而非愈薄愈佳,因未能如纸之薄也;言其意,自以刀笔写意为尚,简而洗脱且饶有韵味为最佳,耐人寻味以有此境者。”“最适合质佳而材小的田黄石、水晶石以及山坑冻石的艺术装饰,特别是自然章印台的装饰。如果是有皮的掘性灵石,或是有薄色层的优质灵石,其艺术效果,尤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薄意雕刻首先要选择优质石材,如田黄石、鹿目田、荔枝冻等,有皮者尤佳。其次是相石,认真研究石材裂痕的走向,表皮利用、疤点处理等等。第三是清石,根据腹稿设计,作甄别去留,完善雕件。第四是作画,即用笔在石材上画稿。第五是勾勒,以尖刀代笔,在画笔线上,浅勾勒线条定位。第六是雕刻。第七是核稿,即校对效果,有皮者用水,无皮者以粉末核之。最后为磨光。
■ 本报记者 柳文
45岁的陈贵祥,家住芜湖市三山区峨桥镇茶亭村。虽左腿残疾,但他以不屈的毅力深耕石雕业二十余年,不但自身创业成功,还帮助其他残疾人就业。
“因家庭贫困,我16岁时不得不放弃学业,出来为生活而奔波。 ”4月3日,陈贵祥告诉记者,他经历了各种行业,发现自己逐渐对石雕产生了浓厚兴趣。尽管只念过初中,也没师傅指导,但爱琢磨事情的陈贵祥很快就从加工石料和石碑上摸索出一些石雕方面的手艺。
随着手艺越来越熟练,陈贵祥接的活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石料初加工,他凭着自己的悟性,把石头刻成各种美丽的图案,为上门顾客带来别样的观感。陈贵祥用了8年时间,终于获得一定知名度。渐渐地,大作坊与公司的石雕业务,都愿意找他来做。
就在陈贵祥觉得生活好转时,1995年他却因病导致左腿二级残疾,这让陈贵祥一度产生人生无望的感觉。经过一段时间的静养,他认定还得把石雕这一行走下去。 1996年,他开始走南闯北,去石雕业发达的地方考察行情。从福建惠安到河北曲阳,陈贵祥带着干粮,手拄拐杖,每到一处就打听石材的种类、来源、价格及最新样式等市场信息。“出去后,视野开阔了不少,也结识很多同行。我不仅学习到新的雕刻技艺,更认识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一年后,陈贵祥办起了一家石雕工艺厂。因为刚起步,陈贵祥只请了两个人,自己既当老板接业务,也当工人参与雕琢。随着业务范围拓展,陈贵祥的石雕技艺日益娴熟,人物佛像、飞禽走兽、梅兰竹菊等皆得到客户认同。
2000年时,陈贵祥的业务已拓展到省外。 2003年,互联网行业初步兴起,陈贵祥果断投资建立自己的推广网站,通过网络宣传,其业务量翻了两番。
前几年,陈贵祥把工艺厂重新注册为公司,以适应市场需要。同时,根据工人流动情况,采购了先进的数控设备,不但降低对人工的依赖,提高效率,也减少大件作品的雕刻难度。目前,公司年销售石雕已达700多万元,并吸收16位身患残疾的人就业。2014年,陈贵祥的公司被评为芜湖市三山区阳光助残就业示范基地。
“这一路走来十分不易。既然腿脚不便,那么就只能靠双手‘雕刻’人生,我相信一样能出彩!”陈贵祥坚定地说。